教育教学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正文

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之《小组工作》课程标准

作者::【sxzzb】 来源:【原创】 阅读次数: 日期:2016-04-25

《小组工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二、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三、课程性质:

团体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是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团体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一起同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团体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团体活动或经验,又是一种课程,也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它和其它社会工作方法一样,旨在帮助个人通过不同的团体经验来加强其社会功能,以促进个人、团体及社会的发展。

 

四、课程教学目标:

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以案例导入、任务训练为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本课程教学坚持“职业导向、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训练”和“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基本模式与原则,运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锤炼社会工作者的品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工作问题的能力,并在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组织的实际工作岗位中能够运用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处理与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社区矫治等社会工作的实务能力;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工作职业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业社区工作者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准备良好的知识与技能条件,又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1.职业素养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基本符合社区一线社工的岗位要求与标准;

2)具备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善于沟通的服务技巧、较强的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

3)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善于总结经验、有创新意识、乐于合作,坦诚待人,乐于助人的意志品质;

4)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个人价值尊严,维护服务对象隐私,提升案主发展潜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时反映社会需要,协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进步。

2.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团体工作的发展历史;

2)掌握团体工作的基本概念;

3)掌握团体工作的理论、原则及伦理责任;

4)了解团体动力与团体领导;

5)掌握团体建立、发展、成熟、解散的发展历程与模式

6)掌握团体评估的方法

 

五、参考学时与学分:

1.参考学时:4

2.参考学分:60

 

六、课程设计和要求:

1.设计思路:

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团体社会工作的意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它所凭借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团体的结构、过程和发展,并在熟练掌握各个不同实施阶段的原则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组织团体社会工作的实施。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

本课程以社区一线社工岗位中实际需要处理的问题为依据,以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在内容选取上,坚持依靠行业专家、贴紧社会工作实际需要的原则,内容来自岗位实际,过程设计贴近岗位实际,语言方式反映岗位实际,案例源于岗位实际。为以后学生就业快、上岗快、实际操作能力强、技术过硬打下坚实的专业与职业基础。

2)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过程设计贴近社会工作实际

该课程的开发设计,以案例和实训为依托,以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以方法技能的训练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了工作任务驱动的、基于社会工作实际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的开发设计遵循了处理与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工作过程,从实践入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具体工作任务与步骤,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以案例导入、任务训练为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将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工作技能的教学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通过综合实训加以实施,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的差异,知识性内容部分采用案例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加以实施,方法技巧的内容采用模拟仿真、角色置换的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在校内实训室加以实施,实现了“职业导向、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训练”的教学模式。

4)以学生主体的学习为中心,教学立体化

当前,多数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还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常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本课程的内容改革以应用为主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授课、讨论、作业、实训、考核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2.课程内容:

编号

工作项目内容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学时

1

团体工作基础知识储备

发展历史

团体工作发展分期与特点

三种专业方法的比较

2

团体工作的基本概念

认识团体的涵义、功能、目标、类型及理论

设计一次60分钟的团体活动(成长性团体)

团体游戏活动

2

团体工作的理论、原则及伦理责任

团体工作的理论介绍及伦理探讨

团体游戏活动

2

团体工作理论模式

讲授团体工作五种理论模式

团体游戏活动

讨论

2

2

团体动力分析

静态因素

分析团体动力静态影响因素

讨论

2

动态因素

分析团体动力动态影响因素

讨论、团体游戏活动

4

团体领导

领导风格、互动与技巧

讨论、案例

2

3

筹建团体

需求评估

评估的方法与技巧、确定目标

案例

2

团体结构与成员

确定成员与招募、团体结构确定

团体成员招募方案

同质性与异质性讨论

2

团体计划书

计划书的结构要点与撰写

撰写团体计划书

4

4

开启团体

团体初期聚会

了解团体初期的特点

团体活动展示1

2

团体聚会程序设计

设计、安排、考虑因素

破冰游戏展示

4

5

发展团体

团体中期特点

互动特色、成员关系

讨论

2

中期工作技巧

活动设计、工作员角色

团体活动展示2

4

6

结束团体

团体后期特点

互动特色与后期任务

团体活动展示3

4

后期工作技巧

活动设计、处理离别情绪

团体活动展示4

4

7

团体评估与记录

团体评估

评估方法、类型与模式

讨论

2

团体记录

团体评估报告撰写

撰写团体活动评估报告

 

 

 

 

合计

60

 

七、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便学生理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角色扮演、学习小组、课外讲座等多种方法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

2.教学条件

本课程可拓展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如民政局、教育局、企业、街道办、社区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社等单位,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践,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现实工作中,提升自身的技能。

3.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许莉娅:小组工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芮洋,杨启秀:小组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材及参考资料等资源之外,还需要运用时事新闻作为视频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到各领域社会政策部门及社区进行参观走访,以增强学生对社会政策的直接感受。 

 

八、课程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

本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形成性过程评价(40%)

主要包括学生出勤、学习小组成果两部分。出勤占课程总成绩的10%,学习小组成果占课程总成绩的30%

①学生出勤

该课程一学期共授课15周,周学时2,共计授课30学时。学生全勤得100分,旷课1个学时扣5分,扣完为止,请假需提前出示请假单据。

②学习小组成果

根据班级的人数,分为6-8组学习小组,各小组需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政策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最终形成展示PPT报告。

2)终结性考试评价(60%)

主要是期末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考试。

2.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内容

考核的方法与手段

考核权重

考勤(个人考核)

到课率

10%

小组工作基础知识(个人考核)

期末理论闭卷考试

40%

小组工作技能考核

(小组考核)

小组动力分析

小组动力分析PPT展示

5%

小组预估

小组预估表

5%

小组服务方案设计

小组服务方案设计书

5%

筹建小组

筹建小组策划书

5%

开启小组

开启小组策划书

5%

发展小组

发展小组记录表

5%

结束小组

结束小组记录表

5%

小组跟进

小组跟进记录表

5%

小组评估

小组评估表

5%

小组总结

小组总结书

5%